超实用!一步步教你制作高效销售漏斗作者:傲融软件小编    |   时间:2025/08/28 16:39:42 做销售的谁没过这种憋屈时刻?手里存着上百个“潜在客户”微信,发资料秒回的没几个,好不容易聊到“再想想”,转头就没了下文——不是客户太“高冷”,是你没摸透他们的“心路历程”。其实你缺的不是客户资源,是一个能“抓牢”客户的工具:CRM销售漏斗。

今天咱不搞虚头巴脑的理论,从“这玩意儿到底是啥”到“怎么从零搭起来”,全给你掰扯明白。不管你是小老板自己扛销售,还是团队负责人想提业绩,照着做,至少能让客户转化率往上窜一截,再也不用“瞎忙活一场空”。
一、先搞懂:CRM销售漏斗不是“图表”,是“客户导航仪” 别被“漏斗”俩字唬住,它本质就是把客户从“听说你”到“掏钱买”的全过程,像画路线图似的摊开——客户现在在哪个路口、下一步该往哪走、可能在哪拐错弯,你一眼就能瞅见。

为啥叫“漏斗”?因为一开始的潜在客户像漏斗上口那么宽(比如刷到你广告的1000个人),随着他们慢慢了解、筛选,最后真正成交的,可能就剩漏斗下口那么窄的几十个人。一般会分成6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藏着“留客”的关键:

意识阶段:客户刚“眼熟”你。可能是刷抖音刷到你家产品测评,也可能是朋友吐槽“找代运营踩坑”时,别人顺口提了句“我知道有家不错的”——这时候他就知道有你这么个存在,但还没往心里去。
兴趣阶段:客户开始“有点想法”。比如主动问你“你们家代运营能做小红书吗?”,或者私信要份“行业运营方案”——这时候别着急推产品,先顺着他的好奇心来,不然容易把人吓跑。
考虑阶段:客户开始“货比三家”。他会问“你家跟XX公司比,服务费贵在哪?”“有没有做过我们这个行业的案例?”——这时候他不是不想买,是在找“说服自己下单”的理由。
意向阶段:客户已经“动心了”。会主动问“怎么收费?”“签合同要走什么流程?”,甚至跟你讨价还价——这时候就差临门一脚,千万别掉链子。
决策阶段:客户最终“拍板买单”。可能是付定金,也可能是签合同——到这一步,才算把“潜在客户”变成真金白银的“客户”。
售后阶段:别以为成交就完了!我见过太多公司把这步省了,结果老客户全跑竞品那去了。客户买完后,你得问句“用着还行不?”“有问题随时找我”,把短期客户变成长期“回头客”——要知道,老客户拉新可比开发新客户省一半力气。
二、为啥说漏斗是“销售救星”? 有些老板觉得“搞漏斗太麻烦,不如多打几个电话”,结果就是客户丢了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。其实漏斗的作用,全是帮你解决实打实的麻烦:

1. 不用再“瞎猜客户在哪”:之前没漏斗时,客户说“再考虑考虑”,你只能干等;有了漏斗,你能清楚看到他卡在“考虑阶段”还是“意向阶段”——卡在考虑阶段,就补份“同行业成功案例”;卡在意向阶段,就给个“本周签约立减500”的优惠,精准发力不比瞎等强?

2. 转化率能“抓”回来:我之前帮一家做 SaaS 的公司搭漏斗,发现他们“兴趣→考虑”的流失率高达70%,一查才知道:客户要“功能演示”,销售总说“下次吧”——调整后让销售24小时内响应演示需求,这步流失率直接降到30%。漏斗就像放大镜,能帮你找到“漏客户”的坑,填上了,转化率自然涨。

3. 销售不用再“瞎忙活”:销售一天就那么多时间,要是把精力全花在“只问过价就没影”的客户身上,哪顾得上“已经问签约流程”的高潜力客户?有了漏斗,能分清“该重点盯的”和“该慢慢养的”,销售效率直接翻倍——毕竟,没人想天天做“无效沟通”。

4. 客户会觉得“你懂我”:比如客户在“考虑阶段”纠结“售后响应速度”,你提前准备好“24小时客服对接表”;在“售后阶段”遇到问题,你10分钟就回消息——客户觉得你摸得透他的顾虑,满意度上来了,回头客和推荐客自然多。
三、从零搭销售漏斗:5步就够,别搞太复杂 很多人觉得“搭漏斗得懂技术、花大价钱”,其实根本不用。我见过夫妻俩开的小公司,用免费版CRM都能搭出管用的漏斗,关键是找对方法:

1. 第一步:先搞清楚“你要抓的是谁”
别想着“所有人都是我客户”——不然漏斗刚建就成了“筛子”,啥客户都留不住。比如你是做企业团建策划的,准客户不是“所有公司”,而是“20人以上、半年没搞过团建、HR怕组织不好的中小企业”。
怎么找准客户?别瞎发问卷,跟老客户喝杯茶聊聊天比啥都管用。比如问他们“当初为啥选我们,没选别家?”“你身边还有朋友的公司需要团建吗?他们担心啥?”——把这些信息整理成“客户画像”,比如“HR年龄25-35岁、怕预算超支、想让员工觉得不敷衍”,后面做营销、设计漏斗,才能戳中他们的痛点。

2. 第二步:设计漏斗阶段,跟着客户“心路”走
别生搬硬套“意识-兴趣-考虑”这六个阶段,得结合你业务改。比如你是做少儿编程课的,“意识阶段”可以是“家长刷到‘孩子学编程能锻炼逻辑’的短视频”,“兴趣阶段”是“家长领免费体验课名额”——每个阶段都要想:客户现在需要啥?我该给啥?
举个具体的例子,你就能明白:
意识阶段:搞点低成本引流,比如在家长群发“少儿编程常见误区”干货,让家长知道“你能帮他解决焦虑”;
兴趣阶段:送“45分钟免费体验课”,不是让销售硬推,而是让孩子试玩后说“好玩”——家长看孩子喜欢,兴趣自然上来;
考虑阶段:给家长看“学员作品”(比如孩子编的小游戏)、“往期家长评价”,打消他们“学了没用”的顾虑;
意向阶段:客服主动问“体验课孩子觉得咋样?”,比如家长担心“没时间接送”,就推“线上直播课”;
决策阶段:搞“拼团优惠”(3人团立减200),利用家长的“占便宜心理”促单;
售后阶段:建家长群,每周发“孩子学习进度”,还能推进阶课——我见过有机构靠这步,老客户复购率涨了40%。

3. 第三步:选CRM工具,别买“贵的”,买“能用明白的”
市面上CRM工具一大堆,Salesforce、HubSpot、Zoho……别跟风选最贵的,有的工具功能多到能当“百科全书”,结果你团队连“客户标签分类”都用不明白,纯属浪费钱。
选工具就看三点,多一条都不用考虑:
功能够用就行:至少得能“标客户阶段”(比如给客户贴“考虑中”“待签约”标签)、“看转化率数据”(每个阶段漏了多少客户)、“导出报表”(方便每周复盘);
界面别太复杂:销售大多没耐心学复杂操作,要是点三下才能找到“客户跟进记录”,他们宁愿记在笔记本上;
能跟现有工具连起来:比如能跟企业微信同步,客户在企业微信发消息,CRM里能直接看到,不用来回切换软件——省下来的时间,够多跟两个客户聊天了。

4. 第四步:看数据别只看“数字”,要看“问题”
漏斗搭好后,别光盯着“这个阶段转化率15%”“那个阶段流失率50%”——数字本身没用,有用的是数字背后的原因。
比如我之前帮一家做家居定制的公司看数据,发现“考虑→意向”的流失率特别高,一查客户反馈才知道:销售总说“我们的板材是进口的”,但没给过实样,客户心里没底。后来让销售带实样上门演示,这步流失率直接降了25%。记住:数据是用来“找坑”的,不是用来“装样子”的。

5. 第五步:别指望“一劳永逸”,漏斗得“活”着
市场变太快了——去年客户还关注“价格”,今年可能更在意“环保”;上个月抖音引流效果好,这个月可能小红书更管用。要是漏斗搭完就不管了,用不了半年就会“过期”。

我建议每月做一次小复盘:比如看哪个阶段流失率涨了,是不是话术该换了;每季度做一次大调整:比如目标客户变了(比如从“小家庭”转向“租房年轻人”),漏斗阶段就得跟着改。有家做家电的公司,之前“决策阶段”靠“线下门店促销”,后来发现客户都喜欢线上下单,就改成“线上付定金、线下体验提货”,转化率一下涨了18%——好的漏斗,从来不是“死的”。
四、真实案例:小公司靠漏斗,转化率翻了一倍 有个做企业财税咨询的小团队,之前就3个销售,天天打电话打到嗓子哑,每月成交也就5-6单。后来搭了销售漏斗,半年内成交翻到12单,销售还没那么累了。

他们是这么做的:
1. 先定准客户:不是“所有企业”,而是“年营收300-1000万、没请专职财务的小微企业主”;
2. 设计阶段:
意识阶段:在知乎发“小微企业常见税务坑”,吸引老板们关注;
兴趣阶段:送“免费税务自查表”,让老板们主动留联系方式;
考虑阶段:给老板们看“同行业税务筹划案例”,比如“某餐饮公司通过筹划省了8万税费”;
3. 用免费版Zoho CRM标客户阶段,每周看一次数据:发现“兴趣→考虑”流失率高,就把“自查表”升级成“1对1免费税务咨询”;
4. 售后阶段建客户群,每月发“税务新政解读”,老客户推荐新客户还送1个月免费咨询——现在他们40%的新客户,都是老客户介绍的。
你看,不是只有大公司才能用漏斗,小公司用对了,照样能“以小博大”。
其实搭CRM销售漏斗,不是为了“套路”客户,是为了帮你少走弯路。销售不用再天天追着“没意向的客户”跑,客户不用再被“硬推产品”烦——本质上,是让你和客户的沟通更顺畅,让生意做起来更省心。

别觉得这事儿复杂,先从“明确准客户”开始,一步步来。毕竟,做销售拼的不是“谁更能熬”,是“谁更懂客户”——而漏斗,就是帮你懂客户的最好工具。

热门标签

私有化部署